昨天,Redmi終于推出了K30系列的“終極版”K30S至尊紀念版,作為小米針對雙十一推出的特供款機型,K30S滿足了直男們的所有夢想:144Hz LCD高刷屏、5000mAh大電池和高通驍龍865,起售價僅需2599元,雙十一可低至2299元,是當之無愧的性價比屠夫,具體評測小雷也已發布在昨天的文章中。
在K30S發布之后,國內數碼圈果不其然的又“真香”了,秒沒貨的場景又再次上演。從目前K30系列的搶購熱度來看,如果要在年終做一個總匯算,Redmi K30全系列銷量超越K20的500萬成績已經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此次我們不從產品入手,而從營銷策略的角度重新審視K30S和此前的各款機型。可以發現,雖然今年K30系列又回到了“月月發布會”的模式,一共發布了8款機型,但整個Redmi品牌的戰略規劃其實異常清晰。
Redmi K30系列的起步
說到K系列產品的定位,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小米的高端化道路。
為了讓小米旗艦正式走向高端化,小米曾走過了許多“坑”,此前的Note和MIX系列都是高端旗艦定位,最終的市場銷量卻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這一方面是當時的小米技術沒能完全駕馭高端旗艦,其次是長期的性價比戰略讓大眾對小米品牌的定位產生僵化。
從米8開始,小米正式告別了“1999”的價位,開始向高端市場邁進,直到米10系列,小米才正式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根據京東銷量的大致估算,小米10系列生涯總銷量預計能達到500萬臺以上,考慮到近兩年小米旗艦的平均銷量,小米終于在4000元以上高端市場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而撐起小米旗艦高端化戰略的,就是Redmi K系列,作為中端性價比旗艦的補位,Redmi接下了數字旗艦的接力棒。
這對于Redmi來說也是十分艱巨的任務:Redmi的低端形象亟待轉變,在做性價比產品的同時也要避免與小米旗艦打架。在K20的一年鋪路之后(米9的銷量也一般),Redmi K30最終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它將小米10抬進了高端市場,自己也贏得了銷量和口碑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能清晰地勾勒出K30時代的產品策略,去年年底的K30系列主打2000元價位的5G,但因5G本身號召力不大+前臉設計遭遇了開局不利。
于是在3月份推出的K30 Pro系列中,小米更換了設計語言,并將旗艦配置和攝像頭作為主打賣點。小米10則通過材質、拍照和高刷屏作為賣點,順利地打入了高端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認為K30 Pro沒有搭載高刷版是一個戰略失誤(包括盧偉冰自己也在后續發布會上向米粉這樣解釋)。但小雷認為,K30 Pro沒有搭載高刷屏更像是有意而為之。
米10的高端化戰略,離不開一些獨有功能,而高刷屏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明確吸引“性價比用戶”的功能。雖然K30 Pro的銷量慘遭獻祭,但從之后的產品反饋來看,它的其他方面都屬于優秀水準。反過來考慮的話,如果K30 Pro搭載了高刷屏,小米10的營銷會很難做。
K30 Pro固然是一步險棋,但背后反映出的其實是小米的充足準備:小米10和K30 Pro系列在旗艦配置的基準下做出了差異化,還保證了面對iQOO、realme和榮耀競品的性價比。這其實反映了小米團隊已經在供應鏈和市場需求的壓力下已經變得成熟,它已經了解了目標客戶的準確喜好(雖然還是要搶購)。
Redmi K30系列的成熟
在小米已經能充分向供應鏈壓價,并熟稔中端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小雷認為,Redmi K30的迭代主軸就是處理器+高刷屏。高刷屏對于今年的安卓旗艦有著救命稻草般的意義,它是一個僅在一年時間內就能快速發展成熟的量產技術,給了很多旗艦品牌充分且安穩的迭代空間。
而高通驍龍7系列和聯發科天璣芯片的崛起,也讓Redmi多了一個可以輾轉騰挪的空間:小米不再擔心中端旗艦被高通卡脖子,天璣也能成為小米的2000元戰略開拓者,篩選出那些“非高通不買”的手機用戶。
在K30 Pro推出的后續機型上,我們也能看到這一點:在K30極速版和至尊紀念版中,Redmi憑借驍龍768G和天璣1000+系列芯片更新了2000元價位市場,用高刷屏的成本降價換下了有槽點的K30基礎款和K30 Pro。1500元價位的K30i則因為定位不明沒有成為爆款,但也讓小米團隊進一步明確了K系列的用戶需求。
而昨天發布的K30S,才是小米真正面向極客打造的款式。K30S沒有在相機發力,而將重點放到了屏幕與續航,其綜合性價比也成為了K30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產品,Redmi K系列的釘子戶,最終被連根拔起。
作為一家摸爬滾打十年的消費企業,小米不可能不知道真極客用戶在等什么,K30S推出那么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小米希望先讓其他款式的K系列機型分化用戶群體,填滿1500—3000元的市場空間,占據競爭優勢。
而對于那些“性價比”死忠粉,K30S無疑拖慢了他們之后換機的節奏,由于大部分用戶不會半年一換機,K30S的完美替代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推出。小米用K30分化了大量用戶,真死忠要么購買小米11,要么直接等下半年。小米可以充分將技術磨合,降低成本之后,延期半年再全部下放到2000元價位,這其實避免了大量新技術應用在性價比旗艦上的趕工事故。
Redmi K40的前瞻
分析完整個K30系列的機型,我們其實發現,Redmi K30游刃有余的背后,是小米在供應鏈話語權逐漸增長。可以預見到的是,明年K40系列一定會繼續機海戰術,用高通和聯發科的產品迭代來不斷推陳出新,唯一的難題是高刷屏這么好用的技術,似乎很難出現了。
Redmi K30系列的成功,其實向我們解答了一個問題:中端旗艦在研發不深入的情況下,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是像其他品牌那樣,一股腦地全部推出之后降價,還是利用培養出的用戶黏度,進行緩慢且平穩的機型更新?在小米生態逐漸站起來的今天,K30系列選擇的無疑是后者。
當然,Redmi在這一年間的戰略輪換,也向我們點明了一個事實:如今安卓旗艦的發展其實比iPhone更加完善且健康。和蘋果的深思熟慮不同,安卓廠商的技術培養已經初步開花結果,廠商可以在短時間催生一項需求并在一年內逐步將它滿足,這在營銷和技術上,對于消費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就算消費者知道自己被“算計”了,那也是心甘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