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雨打芭蕉是哪個地方的音樂代表?(雨打芭蕉是如何誕生的?) 是什么,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雨打芭蕉是哪個地方的音樂代表?(雨打芭蕉是如何誕生的?) 的知識送給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雨打芭蕉》的音樂劇代表在哪里(雨打芭蕉是怎么誕生的?)
廣東音樂
圖1:番禺沙灣三仁堂
廣東音樂誕生于清朝,成熟于民國初年。從1911年到1928年,廣東音樂完成了從集體創作、口頭背誦到個人創作、音樂表演的轉變,從模仿古樸自然到浪漫典雅的意境,實現了現代轉型,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奇葩朋友資源網。何伯中和他的三位杰出人物——何流堂、何、何少俠,以及錢、呂文成、和四大天王,都是粵樂的杰出代表。他們對廣東音樂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加入了小提琴、吉他等西洋樂器,調式變化豐富。名曲《龍族勝錦》《雨打芭蕉》享譽全球。
|“雨打香蕉”
廣東音樂《雨打芭蕉》是早期涌現出來的優秀的廣東音樂作品。樂譜最早出現在1917年前后邱鶴立主編的《弦歌必讀》中。陳在《廣東歌曲選》的解說中指出:“這也是廣東的古歌之一。描寫初夏雨水打芭蕉的淅瀝聲,南方味十足。”傳說在夏天的某一天,幾個商人在廣州金沙洲的大仙碼頭游玩。在葛吉船上聽了一首小曲,突然天空烏云密布,大雨滂沱。歌姬船上的樂師和歌女正在碼頭周圍避雨。雨大了,小了,根本沒有停的意思。廟墩附近種了許多芭蕉,雨水濺在芭蕉葉上,發出潺潺的聲音。等雨的人感覺最孤獨。這時候他們走不動,停不下來,也不想停。其中有一個樂手撥弦按弦,在雨中打芭蕉的節奏演奏。躲雨的人仔細聽著。歌曲唱完,周圍的商戶齊聲歡呼。這位藝術家感到震驚,在他意識到之前,他已經創作了一首新的曲子。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樂譜記錄下來,像雨打芭蕉一樣流傳后世。
圖二:晚清著名琵琶演奏家何伯中。
還有一個說法也挺有意思:古代粵曲《雨點芭蕉》(琵琶譜)據說是何伯中寫的。初秋的夜晚,何伯忠去八角園的廁所上廁所,不料風雨襲來。借著風,雨水滴落在芭蕉葉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尖銳的風也吹得芭蕉葉沙沙作響。他蹲下來,沉思地聽了很久,幾乎忘了自己要上廁所。奇妙的自然景象引發了何伯中的靈感,他回來后便創作了《雨打芭蕉》這首歌。何伯中(約1820-1881)晚清著名琵琶演奏家,番禺沙灣人,是何流堂和何的祖父,對何三杰影響很大。
圖3:《雨打芭蕉》的配樂
《雨打芭蕉》用流暢明快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后面是短句短語,抑揚頓挫,排比分明。短暫的斷奏就像雨水拍打芭蕉的聲音,充滿了南方趣味。最后是氣氛熱烈的快板段落。上世紀50年代初,舉辦全國民族音樂舞蹈節時,廣東隊演奏《雨打芭蕉》,加上笛子和編鐘,顯得更加熱情活潑。后來經過多次改編,加上多聲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使得音色更加 *** 有趣,成為廣東樂壇的名曲。